English

科学大师与一代新人的交流

1998-05-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这是世界科学大师与一代新人的心灵交流——5月5日,北大百年校庆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著名华人科学家演讲会”在北大举行。

5日清晨,近千名北大及部分外校学生、教师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会场汇集。虽然有凭票入场的限制,正常情况下能容纳800人的礼堂仍然大大超员。走廊里、过道中挤满了人,没有座位的学生席地而坐。

今天在这里演讲的四位科学巨星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李远哲;瑞典皇家科学院奖和美国科学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丘成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朱棣文。北大校长陈佳洱主持会议。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朱棣文教授。它用英文演讲了《与生物学相结合的原子和分子物理学的前沿》,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受到启迪。一位已在南方一所大学任教的北大校友一边翻着自己的论文一边告诉记者朱棣文教授的演讲使他产生的联想。虽然现场的大部分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听英文学术演讲还比较困难,但是出于对科学巨星的崇敬之情,演讲之后,他们仍然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振宁教授的关于《对称与物理学》的演讲,把会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他从自然界的雪花讲到中国的青铜器,从古建筑讲到中国的诗歌、外国的音乐;小到厕所的地板、传说中的海螺,大到天体的运行轨迹,都可以成为他注释现代物理学的例证。整个演讲不时被师生们的笑声、掌声打断。我问坐在身边的一位北大本科生:“听杨振宁教授讲课与听你们老师讲课有何不同?”他说:“我们普通物理课的老师讲课也不错,就是讲课的范围比较窄,多局限于课本。有时做些引伸,又显得太难,不大听得懂。不像杨振宁教授从古到今,旁征博引,讲得这么深入浅出。”一位研究生主动凑过来说:“我觉得听杨振宁教授讲课,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做学问的方法。”

每一位学者演讲之后,都要即席回答几位学生的提问。李远哲教授在做完他的学术演讲《面向21世纪的挑战》之后,立刻受到一位北大女生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华人中已有不少人获得诺贝尔奖,但至今中国人里还没有一个。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李远哲教授当即回答:“我认为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培育科学的土壤是否肥沃。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的科学研究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丘成桐在他的《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的演讲中,阐述了数学与物理、化学、美学、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深刻联系,以及数学家的使命。中午12点15分,他在热烈掌声中结束了历时4个多小时的整个演讲会的压轴戏。刚刚走下讲台,就被拥上来的一群青年学子团团围住。一位有幸得到丘教授亲笔签名的学生告诉记者:他是天津大学机械专业的本科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利用学校放春假的机会来听今天的演讲。丘教授和诸位科学家的精彩演讲使他感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现代科学的了解。

据悉,作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个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将持续到8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